top of page

藝術與銀髮生活

  • 作家相片: Usr Ntpu
    Usr Ntpu
  • 1月8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2月13日


文/高愷珮 新北市美術館教育服務部專員


藝術是什麼


德國藝術家Karina Smigla-Bobinski著名作品《ADA》,是一個外層裝置300根炭筆的大型透明塑膠球中注滿氦氣,漂浮在全白空間,讓所有觀賞者以推動轉移的方式進行互動創作。

說到藝術,你想到的是什麼?也許是一幅畫作、一件雕塑品,又或是關於美麗、優雅、欣喜等評價。隨著時代的變化,對於藝術的定義也隨之不同,藝術不再只是單指藝術作品,更值得玩味的是,是透過藝術、透過藝術家的眼光,獲得更多觀看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開啟不同的想像。

假如今天來到了一座美術館,看見的是一群小孩開心地乘坐由廢棄家電改造的小火車;抵達工作坊活動的現場,講師則是帶著你到一旁的空地採集雜草,再將這些雜草做成溫暖的草藥包;參加展覽導覽,一路看見攝影、繪畫、編織等作品,還看見了被砸壞的廢棄冰箱、洗衣機、電風扇,是否都改變了你對藝術的印象?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美術館的真實場景!


藝術在生活中的意義


廖建忠《運転生活的終點站─Error Star》。

家電若故障損壞,通常會直接進到資源回收場,而台灣藝術家廖建忠則將這些廢棄家電重新改造成可以乘坐的旋轉木馬、小火車,作品名稱是《運転生活的終點站》,讓廢棄家電的終點變得饒富趣味。藝術團體「雜草稍慢」則是關注生活中看似須被去除的雜草,其實在大自然生態裡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帶領一般民眾重新探索周遭環境的雜草,並透過品味雜草茶、製作草藥包等方式,學習用五感感悟自然環境,緩解現代生活快速步調帶來的高張壓力。這些或許不是熟悉的藝術作品,但透過藝術家充滿創意的思考角度,不也為日常生活帶來了新的視野,豐富著我們對世界的想像與認知。

無論是即將進入退休生涯、或是已邁入退休狀態的高齡者,隨著退出職場、子女離巢等生活的改變,高齡者與社會的互動方式也會產生變化,若對於退休生活沒有特別的規劃,日常軌跡可能漸趨固定,能帶來的刺激也隨之降低,對於維持退休後的健康非常有害。而過去生活總是逼著我們將注意力投向外部,緊張的生活節奏、不斷地在職場上競爭、為家庭規劃;進入高齡階段後,能否透過藝術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自己,關注自己,覺察自身的身體、心靈,探索自己人生過去的軌跡,在現有的生活條件、社會地位、人際關係中,還能從中淬鍊出何種結晶,再次實現自我。

提到藝術,很容易聽到這種說法:「太難了,我看不懂」。不過回歸藝術品出現的原因,也就是創作,而為什麼要創作,原因可以概括分成三種:抒發自身情緒、紀錄眼前所見、表達自己的想法。藝術是一門包容度最大的學科,舉凡繪畫、塗鴉、縫紉、編織、陶藝、攝影、雕刻、插花、舞蹈、戲劇、電影、音樂、文學都屬於藝術的範疇,都能作為抒發自身的工具,發揮的空間非常大。回想小時候,隨心所欲地拿著筆到處塗鴉,畫下現實的世界,也畫出想像的奇幻世界。進入擁有半世紀歷練的第三人生階段,勢必也能創作出充滿韻味、獨特見解的作品。藝術創作的門檻並不高,也不需昂貴的價格,重要的是,開始探索自己適合哪一種藝術形式,蠟筆、色鉛筆、黏土、色紙、毛筆等都是價格低廉且很好入手的材料。


查詢藝文展覽或活動的入口平台網站:


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網 https://event.moc.gov.tw/mp.asp?mp=1 幾乎涵蓋全台公立藝文機構的展演活動,可依照自己所在的縣市區域、喜歡的藝術類別或活動類型做查詢,便能看見目前各縣市展覽及表演。或是點選「藝文活動查詢」,並在活動名稱欄位輸入「樂齡」、「高齡」、「創齡」等關鍵字,再勾選自己所在的縣市,便可一覽目前專為高齡者設計的活動。

 

博物館名錄 http://data.tmaroc.org.tw/ 中國民國博物館學會是國內關心博物館人士及同好所組成之專業組織,該組織將加入學會會員的全台藝文機構,按類型整理成「博物館名錄」, 可以先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了解有哪些藝文館所,再進一步查詢館所的展覽及活動資訊。











藝術在銀髮生活的重要性與運用



台灣知名素人畫家洪通,50歲時才拿起畫筆,憑藉自身努力及獨特風格,52歲時嶄露頭角,在民國六十幾年成為當時媒體爭相報導的畫家。又如台中彩虹眷村的出現,當時便是高齡84歲的彩虹爺爺黃永阜,看見自家牆壁有裂縫,為了排遣無聊,用油漆在牆上修補、彩繪,改造了老房子跟社區的外觀,搖身一變成為全台著名的特色景點。洪通、黃永阜的作品充滿了奇幻想像的造型與創意,都代表著高齡者能夠透過練習,從自己過去的人生經歷汲取養分,在第三人生的階段,再次綻放自我。

近年相關研究顯示,參與藝術活動將為高齡者帶來許多好處,包含提升正向幸福感、增加專注力、增進思考、提供愉悅感、維持腦力、延緩失智、維持動作技能及體能、增加社交能力、減少孤立感。更有研究指出常去博物館的高齡者,比起不常去者,經過十年後追蹤發現失智發生率偏低。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發表報告,指出藝術對於預防疾病、健康促進、控制及改善疾病等都有重要作用,肯定藝術是健康福祉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歐美,「創意老化」(Creative ageing/Aging)更成為許多藝文單位發展提供高齡者參加活動的中心主旨:關注高齡者的創造力及創意,主張創意地邁向逐漸高齡的人生。

在台灣,也有醫院病所與博物館、美術館聯手合作,推出「博物館處方箋」,善用醫囑對於長者的實質效果「聽醫生的話」,只要醫生判斷為疑似輕微失智,便由醫生開立處方箋的方式,處方箋的內容不再是服用哪些藥品,而是要求病人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展覽,不僅能讓長者出門運動,也能因參觀的展覽內容,與陪伴者開啟不同話題,以非藥物治療的方式,讓長者獲得更多元的協助。

銀髮族如何善用藝術機構資源


除了像博物館處方箋這類面向失智症患者的計畫,台灣也有不少博物館、美術館、文化中心等館所,涵蓋了自然、音樂、人文、繪畫、雕塑、陶藝等面向,相信高齡者一定能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多數機構對於65歲以上觀眾都有提供半價的門票優惠,館舍除了有定時導覽或是團體導覽可以預約,且通常僅需支付低廉的價格(如門票費或機器租借費),非常適合與三五好友相約成團,預約一場專屬自己的藝文之約。如果要參觀展覽,建議事先查詢好展覽場館的公休日,展覽日期到什麼時候,避免撲空。

除此之外,許多藝文機構不定期會有規畫專門給高齡者參加的活動,有些屬於單次性的活動,有些則屬於多堂的活動,需要投入較多時間,報名前須留意活動的相關說明,確保與自己的期待相符,也避免浪費珍貴的學習資源。

假如高齡者渴望與藝文機構有更深入的互動跟交流,加入志工也是不錯的選擇,不只可以親近藝術品及藝術家,藝文機構通常會安排一系列免費的培訓課程,志工生涯不僅能奉獻己學、服務人群,還能同時進修其他專業知識,一舉兩得!

BOX 2

如何主動獲得藝文館所的展覽活動資訊:

 

幾乎所有藝文館所都有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也有不少館所開通LINE的官方帳號,定期分享自家的展演活動。不妨在造訪藝文館所時,詢問現場服務人員有哪些管道可以接收到一手的展覽及活動資訊。



雙北地區博物館、美術館(僅列部分)

國內主要的銀髮藝術計畫


國家兩廳院的青銀有約計畫:每年不定期舉辦,以「青銀共創」為核心,期待以表演藝術成為青銀世代對話的媒介,透過共同看劇、工作坊等形式,降低因世代差距產生的疏離、誤解或偏見,創造不同的觀點與連結,進而相互理解。

故宮博物院的樂齡月:

每年大約在10到11月舉辦,以一個月的時間,推出專為高齡者規畫的舉辦插花、攝影、品茶、識香、國寶動動操等活動。

驫舞劇場的樂齡小學校:

每年大約於春或秋季舉辦,以「舞蹈」(身體)為核心,跨足不同藝術和技術領域,並設「肢體開發」和「動態寫生」為主軸課程,除了了解身體構造與樣態,也培養藝術賞析眼光。每年依據講師人選調整內容,曾有舞蹈、瑜珈、戲劇、偶戲、雜耍、街舞、相聲等課程。

果陀劇場的活化歷史:

由果陀劇場與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引入紐約非營利機構Elders Share the Arts(ESTA)機構開創的藝術方案,每年於9月至12月開設長者故事班。鼓勵長者用戲劇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並走進校園巡演分享,開啟跨世代的交流及認識,藉此打破對老化、老年的刻板印象。

國立臺灣美術館的創齡計畫:

於今年推出「Wonderful You:藝術做伴 — 國美館藝術創齡計畫」,以系列帶狀課程,透過纖維、陶土、紙張、畫筆,甚至是當前最流行的AI數位工具等媒材,引導高齡者進入專注、平靜和放鬆的心流狀態,主張「藝術的力量為長者帶來改變」。國美館經常有各式學習活動,可定期上網瀏覽檢索自身有興趣的課程。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街事美術館:

自2019年起每年固定舉辦,以「臺北人的365日常」為主題,透過典藏作品賞析、居民回憶分享、社區互動等,並經常以中高齡者為主要互動對象,希望將全臺北12個行政區打造區區「皆是」美術館。

台南市美術館的敲響銀鈴大計畫:

今年以結合藝術與時尚設計概念,引導高齡者以藝術創作及文學書寫的方式,分享自身的生命經驗與智慧,透過服裝創意設計的方式,重新看待歲月積累的智慧與痕跡,發掘人生的正向價值與意義。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創齡計畫:

曾舉辦許多與高齡議題相關的活動及展覽,今年以跟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合作的展覽「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為主題,邀請高齡者從視覺、聲音、敘事等方式,覺察自身,鍛鍊自己的創齡心智。

嘉義市立美術館的共融計畫:

定期邀請高齡者一起走進美術館,探索不同觀看美術館的方式,近期曾推出「寶藏導覽員」,由高齡者與青年朋友共同參加,以系列性課程,引導參加者從作品裡,尋找與自己生活有所共鳴的記憶,加以詮釋、並錄製成語音導覽。

提供高齡者多元藝文資訊:


安可人生:是專門以高齡者為受眾的資訊平台,以「自我照顧、樂齡學習、社會參與、創意生活」四大主軸,期待與熟齡者共同實踐「學習自在安老,活出精彩人生」的願景。網站也不定期分享有關藝術創齡的資訊,同時創立全臺唯一針對熟齡設計的「後青春繪本館」,打破繪本專屬於兒童的刻板印象,為熟齡開啟新的學習路徑。


Art for All文化棲地:為非營利組織,由美術館員、設計師、工程師、醫師、護理師組成,關注文化平權、長者照顧及共融議題,可從該組織的臉書粉專「Art for All:在心中建立一座美術館」得知許多與高齡議題有關的新知趣聞。


新北市美術館的銀翼小旅行


在高齡者的成長經驗中,藝術也許是十分陌生的一塊,但一如文章開頭所描述的,藝術的類型及涵蓋領域非常多元,且「看得懂」並非接觸藝術的唯一目的,如何透過藝術家的眼光、思考方式,回看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甚至有所啟發、被理解、被療癒,更是藝術能帶來的珍貴體驗。基於此目的,新北市美術館以「銀翼計畫」作為創齡藝術提案,與邁向銀色世代的人們,一同打造持續作夢、自由生活的體驗平台。

於2024年推出銀翼小旅行,結合深度走讀及藝術體驗,以青銀共伴共學、創意增齡為概念,期待與高齡者共同用旅行的方式、藝術的眼光,造訪新北市美術館及周邊區域,包含造訪三峽老街的人文特色,重新探索與自身生命故事的共鳴;或是在城市街景變化極大的浮洲,重新思考「變動」對人生的意義及如何應變。希望讓每一位高齡者都能留下這樣的印象:來訪美術館就是一次美好的出遊體驗。



Kommentarer


©2023 學老誌|陪你一起學老的雜誌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