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義煊 財團法人英荃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先母劉氏江蘇南京人氏,生於辛亥年(民國前一年),姐弟四人,幼時隨父士正公(我外祖父)舉家遷來福州定居。先母少即聰慧,綠鬢朱顏,惟孱羸多病,延醫診治,均無法診斷病因,概稱心臟及各器官功能衰弱,年歲不長。外祖母詹氏心急如焚,乃尋算命師卜問八字,稱:「此女性情堅毅,心地善良,胸懷寬大,多病無礙;但每十二年必有大病,四十八歲大凶大劫,恐必歸西;如過此劫,必因行善之福報。六十歲復有一劫,如有奇遇,此後平順。人之天命,各有所歸,勿庸煩憂。」外祖母有所體悟,乃隨遇而安。然江湖術士之言,真實性如何?仁智互見,本文不論。
母親十二歲大病痊癒,順利成長,十八歲學成,擔任小學老師兼市立圖書館館員。二十歲與父親結褵,鹿車共挽,相親相愛。時父親十九歲尚在南京讀大學。母親續在小學任教,又料理家務,侍奉公婆,養育子女七人,五男二女(我排行老七),備極辛勞。二十四歲、三十六歲均大病而癒。民國卅七年,雙親攜我及大哥、二哥、六哥來臺。
母親四十八歲那年,進出「臺灣療養醫院」(台安醫院前身)凡八次,身體瘦弱不堪。是年初秋某日,父親囑我兄弟隨侍母親床側,母親氣若游絲,奄奄一息,醫師宣布回天乏術。午夜時分,有教會會長、住院牧師、醫院副院長及主治大夫等人,來到母親床前,會長將橄欖油抹在母親額頭,然後全體跪下禱告,求主賜恩典,我二兄禱告時向主宣誓,如母親病癒,願作傳道人宣揚福音。禱告已畢,大夫稱:「此後四小時是關鍵,如脈搏與血壓有反應,當可甦醒,否則夫人就將安息主懷,你們早作準備。」於是父親帶我及六哥回家,大哥、二哥則留下,觀察病情。父親一夜未眠,等候喜訊或噩耗。天亮約六點時分,父親在窗戶見大哥緩步走進大門,父親鬆了一口氣,知道母親蒙主恩典脫險了。
果然,大哥面露喜色,報予父親:「我與二弟每半小時量一次血壓,反應迭次增強,到清晨五時許,母親昏迷三天竟然醒了,感謝主!」母親就這樣度過「大劫」,但往後的十年中,仍然小病不斷。我二哥實踐誓言,當牧師傳福音,惜英年早逝,六哥繼承遺志,也作了牧羊人,今年八十三歲,仍到處講道傳福音。
母親六十歲那年,突然雙腳無力,無法站立行走,日常作息極為艱難。時父親在高雄工作,大哥一家隔鄰而居,但因工作早出晚歸,二哥早逝,六哥在美,我在軍中服役,母親無人照顧,乃由其師娘帶往她府上照料。某日半夜呻吟,驚動師娘,搖醒母親問明緣由,說道:「夢見一魁梧男子,身穿盔甲,手持木桶,強拉我起身替我洗腳,我掙扎不過,乃吼叫救命⋯」師娘聽完不語,服侍母親定心睡下。
次晨,在師娘鼓勵和引導下,居然不用扶即可站立,接著又能邁步,就這樣行走如常,真是奇妙。兩週後,步伐已非常穏定有力。師娘遂帶母親去到一處,原來是新店「碧潭臨水宮」,供奉「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進入廟門見左右各有一座石像神祇,母親不經意的向左望去,突然驚呼:「為我洗腳的就是他,手持木桶,就是他。」原來此二石像,正是順天聖母的兩位護法,左邊稱柳將軍,右邊是張將軍。
自此,母親即常去上香感恩、祈福,並參加該宮廟「頌經團」拜斗,母親略通音律,很快就能掌握要領與節奏。旋即擔任頌經團團長兼「科儀斗主」,並奉第六十四代「嗣漢天師」張源先封為「大法師」,是臺灣首位「授罄(冠)」紅衣女性大法師。同時每日在家跪著敲「木魚」唸經,從二十分鐘增到三小時,從無間斷。從此母親未曾進過醫院,也少有病痛,生活甚是愜意。
民國八十年,父親仙逝,母親自是悲痛。五年後,因同輩親友紛紛凋零,子媳及孫輩因工作或上學,無法時刻陪侍左右,頓覺寂寞,又思念家鄉子女。乃經我在榕城行醫的五哥,接回家鄉奉養。因雙親在親友中輩份最高,因此在地及海外諸親友、晚輩往返拜見者絡繹於途,在五哥照顧下,又有大姐二姐陪伴,健康狀態良好,身心愉悅。
民國九十九年,母親期頤誕辰,各地親友、晚輩都來拜壽,舉辦盛大壽宴;前總統馬英九及蕭萬長、吳伯雄、江丙坤等政要,均賜壽軸祝賀。時母親子孫已逾百人,五代同堂。娘家晚輩也有四代,又義子十二人,義女六人,含其子孫也有百人。那時母親生理機能已逐漸衰退,但耳聰目明,精神旺盛,記憶力仍強,在宴席中以鏗鏘有力的致詞,勉勵兒孫們堂堂正正做人。
隔日,召喚子、女、媳婦於床前訓示:「我本當四十八歲命絕,承神明賜福能活百齡,乃我不曾妄想之事,感謝上蒼賜我長壽,且子孫滿堂,各有所成,我非常滿足。我一生陪同汝父刻苦奮鬥,行善助人,未曾作虧心之事,未欠人錢財與人情,不會拖累汝等。汝等應照汝祖所定家規,繼續努力,多行善事,…」這是母親最後遺訓。
民國一百年春天,母親心事已了,紅塵已無牽掛,故衰退得很快。忽一日召我大姐及五嫂:「我的時間快到了,從今天起不再進食,供我喝水即可,我要作最後修煉。」三天後交待:「我的時候到了,要去見汝父了,幫我淨身,換上壽服,後事我已交待,轉告全體子孫照辦⋯。」大姐及五嫂遵示,扶她躺下,當晚就在睡夢中,安祥離世,享嵩齡一百零一歲。
母親四十八歲大劫來得凶,遇奇蹟生還;六十歲之劫在夢境中療癒,且此後四十年未進醫院,自知大限之日,真是人生奇幻之旅,科學與醫學都無法解釋,只能說是天意或神賜福祉。
依記憶所及,歸納先母歷劫卻長壽的原因,供大家參考:


信仰:
不論信仰任何宗教,都要虔誠,精神才有所寄託,從而化解心中鬱悶。讀《聖經》或唸《佛經》,會讓心靈淨化,但不宜默唸,都要讀出聲來,會使氣血舒暢。
運動:
長者不宜激烈運動,先母天天跪三小時唸經,其實就是運動。頌經時「斗主」要配合音樂的節拍,作繞壇和打手印的動作,那就是「韻律運動」。「衛生麻將」是老年人最好的運動,尤其促使腦力激盪,防止失智。先母九十九歲還能打得一手好牌。
行善:
先母助人無數,抗日末期和來臺初期,生活都很艱苦。因先父在親友中輩份和職場地位都最高,因此來投靠者眾,致食指浩繁,都靠先母張羅。其實自家都難以溫飽,先母常偷偷典當家物,務使投靠親友不致挨餓。晚上作女紅,白天養雞將雞蛋拿到市場售賣,貼補家用。親友有難,必出手關懷,以應其急。幫助親友子女繳學費,不計其數。在那個苦難時代,親友懷孕臨盆,不及或無力送醫時,都是先母為其接生,故能有義子女十餘人,原因在此。多行善事,自有福報。
包容:
先母絕不出惡言,能原諒對她不善甚至加害的親友,從不記仇,所以贏得尊敬,心情自是愉悅。
毅力:
先母想要作的事,一定自己動手,即便疲勞仍靠毅力硬撐也要完成。行事謹慎,從容不迫,少有錯誤。活到百歲,從未曾摔跤,可見一斑。
養生:
先母沒有特別養生之道,飲食講究清淡,不食油膩,細嚼慢咽,滴酒不沾,不喝飲料,不吃冰品,一生只喝茶。所以各器官負擔輕,不易染病。
編按:作者曾任臺北市松山區、士林區區長,並曾擔任國立臺北大學校友總會首任秘書長、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及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校友聯合會首任執行長;多年前亦曾參與成立中華民國安樂善終立法促進會,投入國內安樂善終法案研擬與推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