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鈞 景美女中退休國文教師
具有普世價值的美,可以說是學老活動自然而然的主要訴求,所以在學老議題之下談美,有其意義,何樂而不為呢?
審美意識是美感經驗的先決條件
審美是鑑別人或事物的美醜。事物本身並不原來一定美醜,美是心智的產品,有審美的意識,加上審美的眼視、耳聽、鼻嗅、舌味、身觸(即所謂的六根),面對所對的六境,才能形成美感經驗。物事是客觀的,心識是主觀的;美是主觀的認定而有其客觀條件。
一種美感經驗,一定是它在你六根面對六境時,使你聚精會神領略此境,以至於把此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忘了)老之將至,可作為代表。柳宗元處於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環境裡,在下瑞雪的寒江獨釣,自得其樂,是又一經典案例。
審美意識從生活經驗來
從美這個字可見,先賢以生活經驗來造這個字的一斑。先賢以日常所見,所用(祭祀、送禮、買賣),所食、所穿的羊,美善了生活,而創造了美字,然後從此經驗為基礎,旁及一切事物凡能令人產生愉快、滿足美好、完善意象的,都稱為美;而且,美、善、義、祥都是從羊得義的字。

審美意識原本是清淨的
審美意識從生活經驗出發之前原本是清淨的。清淨相對於汙染,所以是美的。人心在塵世裡若無自覺,就很容易隨波逐流,受到汙染,眼、耳、鼻、舌、身、意在慾望驅使下,朝向奢侈浮華,不知回頭。孔子教顏回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恐怕就是這種考量。反之,對美感經驗就會在清淨的審美意識下形成,找到一首偈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布袋和尚)。辛苦無奈的農事,便成了有美感加持的工作。
審美意識可以陶養
這是美育的話題。率先提倡美育的教育家是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首長蔡元培先生,他在所著的《美育與人生》中說,人都有感情,而非都有偉大而崇高的行為,這由於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就是美育。美育的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美育包含音樂、美術、舞蹈、文學、書法等)

我的美感經驗

我生活於電腦科技昌明的前後時代,現代人以電腦打字,感受著打完字後的作品迅速而美觀,它代表了時代進步下的科技美學,同時也好像失去了什麼。以人手寫字實際上已被落伍淘汰了。從寫這個字來看,從宀舄聲,俗做瀉,去此而注彼也,輸寫其心也,宀有安意,寫之則安也。寫字能輸寫其心,就這樣失去了。然而中國文字在文化歷史上發展出來的篆、隸、楷、行、草書,由於本身美學本質,舉世無雙,加上由古到今無數書法家接力揮灑,其美學價值,沒有止境。
我的審美意識是從硬筆字寫到軟筆字陶養出來的,我的美感經驗遍佈於從鉛筆、鋼筆、原子筆、粉筆、毛筆、刻鋼板筆,乃至於篆刻刀筆的書寫過程。
小學時努力寫好鉛筆字,每日盼望次日簿本發回老師給甲上的鼓勵;寫作時在六百字稿紙上爬格子,感受到下筆如有神;經常用心把國字逐一書寫端正的自我期許;拿尖筆在鋼板的蠟紙上澀澀滑動出考題或做補充資料的小心翼翼;拿毛筆沾墨臨摹字帖或自運的禪定狀態;邊寫邊讚嘆先賢造字的智慧,而忘了久寫的辛苦;教學時以粉筆一隻接一隻在黑板上振筆疾書的痛快感覺;年節到來以帶有感情的筆鋒在卡片上祝福親友的美好情意;春節將屆以自己創意好句寫成春聯送人的物薄情厚;利用以沾紅墨汁批改學生作文、週記的同時練習行書而沾沾自喜。
這些美感經驗,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活到老學到老。
心美則無物不美
美感是對美的認識與感覺,是主觀感情的作用,是有喜怒哀樂的。《中庸》首章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美感是情感的正而不偏、清淨不染的(發而中節)。把它推而極之,你會覺得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朱熹語)。換而言之,心美則無物不美。
編按:感謝作者稿費全捐助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