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書學識」中學老
- Usr Ntpu
- 1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月13日
文/曾敏傑 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主持人、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主任

學老的重要
我在2023年6月創辦《學老誌》,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老化」是一個複雜、重要、又被輕忽的課題;多數人只是靜靜的等待時光流逝,到頭來被動的接受所有老化的後果,少了想要在這個過程中去認識它與因應它,低估了認真學習與生活準備可能帶來的助益,甚至一昧依賴醫生與政府,忘記了對自我身心掌握的主體性,以及對於第三人生仍可想望的積極性。
反之,要能夠正視老化、學習老化、積極的因應老化,這樣的心態,正是日本和田秀樹醫師在《幸齡人生七十開始》一書中,所強調「奮老」與「抗老」的精神。在七、八十歲之前,只要能夠用這樣積極的心態,並在生活中落實良好的習慣,就會在八十歲之後,展現出與多數老人的差異;我們的憂鬱、失能、失智、罹癌的風險也會降低或是延後,即使來了,我們也會有「順老」與「任老」的調適和接受。
要如何學老
「學老」是我們的主軸,老化是我們的課題,學習則是我們的方法;而要學習,就少不了要問為何而學?誰該學?何時學?學甚麼?向誰學?在哪裡學?
這些問題我們也慢慢有了答案。為何而學,正如本文上述的破題,自不待言,卻也是最重要的起點,能看重老化問題,自然可以學得持久;而誰該學、何時學?我們則是主張四十幾歲之後,就應該開始關切,因為老化比我們想像的早,四十歲之後器官已經開始慢慢老化,加上考量老年的經濟保障,提前準備總是好
至於學甚麼、向誰學,就可是問題的核心了,由於社會上對於「學老」,沒有現成的捷徑與完整的對策,因此只好依靠自己慢慢去探索、組合,慢慢的去蕪存菁,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老之途。所幸國內最新出版的書籍,以及學老相關的雜誌與數位平台,眾多的作者和文章都提供我們不少選擇和參考。
學老的書庫
「學老」透過閱讀,是最自然的方法,但還是需要借書買書,還是有不少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於是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兩三年來建置了一個「閱讀健康書庫」,蒐羅了約1,000本三年內出版的養生保健好書,幫在地長輩過濾、購置、分類、流通推廣,並且呼應日本長谷川醫師的建議,鼓勵長輩做到「Reading、Writing、Sharing、and Doing」。透過閱讀、摘記、分享、和生活實踐,期待能讀到好書、摘記活化大腦、有系統性說出來的能力、並能在生活中自然的實踐;這樣從上游看到好書的內容,可以作為最後生活習慣的指引和依據。
以我過去一個月讀十本課外書的速度而言,「閱讀健康書庫」可就要讓我忙好幾年了。書庫當中有一類書籍,是我很喜歡閱讀的系列,就是從日本翻譯成的養生保健書籍;一方面作者多數是日本臨床的醫師,內容淺顯易懂、且和生活習習相關,加以東方社會間存在許多的相似性,也讓我們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在生活中實踐。
學老的新書
此外,《學老誌》自第二期開始,也嘗試建立「學老書庫」專欄,每一期介紹一本學老好書,陸續曾經介紹過《癌症大解密 The Cancer Code》(Jason Fung著)、《益生菌2.0大未來》(蔡英傑著)、《幸齡人生70開始》(和田秀樹著)等三本好書;鼓勵讀者養成透過閱讀來建立自己學老的知識體系,從多面向的最新研究和發現,引導自己建立能夠「奮老」與「抗老」的生活。
翻譯自日本的好書,需要一本一本的讀,借還書籍加上閱覽,在時間上和眼力上還是有一定的負擔,如果能夠從閱讀改成「聽書」,一方面可降低眼睛的壓力,二方面也可以邊聽書、邊做運動或其他簡易的事情,讓資訊的吸收更有效率,也更有彈性。這樣的想法,果然已經成真了!我也嘗試在健走、散步、或做家事時,搭配著「聽書」,發現效果還不錯,很值得推薦給讀者。這樣大家就可以一本一本的聽下去,並將所聽到日本學者專家的建議,轉換成為生活中追求健康老化的動力。
學老的有聲書

Comments